歡迎光臨人類學-人類學、文化與民族誌 I
LETTER FROM HAOCHUN
I. 演化與種族批判:短篇故事
A. 人類學誕生的時空:故事開始的歷史鋪陳
1. 存有的巨鏈,上帝中心的秩序
2. 萊耶,將上帝秩序打破,地球的自然特徵來自穩定、漸進的發展
a) 那人與其他生物呢?
3. 達爾文與短篇故事
a) 天擇來自於變異性,來自於適者生存
(1) 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互動-蛾的例子/流感的例子(身體4個小宇宙)
(2) 生物性變異,壓倒性的證據讓其擴張,而成為法則
B. 演化、錯誤權勢與種族
1. 並沒有「更進步」、「完美」的生物性變異,只是和變遷相互作用,but
a) 19世紀社會進化論的學說,Lewis Henry Morgen:未開化的原始人
2. 社會達爾文,Herbert Spencer,更俱有原則上的動態性,未開化的原始人在心智上與生物性上是次等的,是因未生物性發展有障礙
C. 種族
1. 詞語上指稱假定上生物性叫次等或優越的人類群體
2. 作為邏輯整個涵蓋了20世紀初的社會自然科學理論基礎,來推動系統性種族歧視的政治意涵
3. 同步與社會作為實踐原則
a) 黑人被美國白人公開私刑,甚至被當作明信片來販賣
b) 優生學,希特勒
D. 華麗登場的Franz Boas~
1. 對種族與社會進化主義各種形式的批判,從而建立現代形式的學科。
a) 社會或文化是一個俱有意義的複合整體,並非事件或技術的集合體。
b) 任何文化或社會皆無法僅以歐洲或美洲社會相比較來進行理解。
(1) 文化相對性(cultural relativity),以自身條件來理解
(a) 比較先進與否是一個價值判斷
(b) 「未開化的」、「野蠻」、「文明」都是相對性的詞彙
i) 剝削、支配、殖民主義,歷史建與社會建構
ii) 哈佛畢業真的是比較聰明嗎?
(2) 我們必須從他們的觀點(native’s point of view)來了解他們的世界
(a) 一起生活=做田野
c) 愛斯基摩人(以努特人),歷史特殊論(自身獨特的歷史)
(1) 不同的環境造成了不同的需求,但又非侷限於環境,面臨著相同的問題
(2) 只不過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相當不一樣。
E. 種族概念本身就是謬誤
1. 基因學上並沒有相似性、群體內部分歧性大,以DNA為劃分不存在
2. 黑人與白人的膚色,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劃分他群,為社會性建構的概念而非生物基礎。
3. 生物性的差異是種假象?
a) 膚色、身材、頭髮,種族的概念是錯在特徵的關聯並非絕對。
b) 地中海貧血症
(1) 與人群而非種族相關
4. 文化選擇(culture selection)vs 自然選擇=天擇(natural selection)
a) 林奈的分類學,基於直覺而非知識
b) 行為為文化選擇,由社會和文化的機制所塑形,而非生物相關
c) 種族作為一種社會範疇,是文化行為複製的強大母體
(1) 就社會性和文化性內界限的確存在
(2) 種族為社會的創造物,關於應該有權獲取特權、控制、地位與財富,而誰不應改有的重大基準。
5. Boas的人類學與文化
a) 行為基於文化而非生物性、進行種族批判
b) 投身參與的強而有力的隱喻,關於挑戰現狀、大聲地反對不平等、還有將知識實踐在行動上
II. 人類學與文化
A. 人類學的四個分支
1. 生物人類學(人類生物學)
a) 生物變遷在廣泛架構下討論
2. 考古學(物質文化)
a) 人類技術或物質文化(物質是人類為了適應環境或作為其經驗的意義表達而特意創造出的工具)
(1) 產物(artifact),用推論以及了解人類的行為
3. 語言人類學
a) 語言作為獨立社會的集體經驗
(1) 並非每個人同樣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
(a) 多樣性反應並形塑特異性
b) 溝通是以武斷(arbitrary)的符號來表達意義
(1) 聲音和動作並無固有的意義,而是在社群裡頭獲得其歷史文化的脈絡
4. 文化人類學
a) 溝通作為基礎,發展更廣泛的全貌觀進行分析
b) 文化,共享且經過協商的意義體系,其中的意義來自人類學習以及透過詮釋驚豔漢產生行為所付諸實踐的知識。
(1) 透鏡產生差異
(2) 在共通性上進行比較
5. 應用人類學(在美國多,台灣少,why?)
a) 人類學應用在公共領域
B. 全貌觀與比較觀
1. 全貌觀holistic perspective=為了了解處境中的所有複雜性之哲學預設
a) 文學+科學+人文學
(1) 科學比重
(2) 人文比重
2. 比較觀
a) 在複雜性中尋找同異性
(1) 利用生物、文化層面中建立類複雜性的通則
C. 定義文化
1. 泰勒:物與表達,習俗、道德、信仰差異中的能力和習慣
a) 為副產物、產物而非文化本身
2. 對多數人類學家而言
a) 文化是人類產物背後的意義
(1) 物的含意
(2) ex:美國國旗
3. 意義融入經驗並由彼此互動的任類建構而成的所有體系或網路
D. 文化乃共享且經過協商而來的體系
1. 特定互相關聯的人類,如何透過溝通共享經驗中的相同意義
a) 並沒有固定的邊界,為過程而非結果
b) 意義體系如何跟其他意義體系共存
E. 文化乃根據知識而來
1. 知識為文化的核心,資料庫來詮釋經驗以及可被接受的行為
2. 文化知識既是意識不到的隱性知識,也同樣是意識的到的顯性知識
a) 語言
b) 文化禮儀
F. 文化乃學習而來
1. 非天生
2. 生物特質會受到文化影響,通婚、吃、味道的文化性。
3. 學習意義體系而稱之為濡化
G. 文化即實踐
1. 人透過詮釋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來實踐這些知識,自然和文化環境的相遇中繼而產生行動
a) 我們依據舊經驗使用知識,來詮釋這些相遇而產生新經驗
b) 用透鏡詮釋他者,產生非他者脈絡的價值批判
2. 意義體系是透過行為而得到落實與實踐
a) 個體觀察行為之後,透過詮釋,印照自己的經驗,之後產生行動
b) 個體的行動,除非放在特定和脈絡下的行為被觀察詮釋(也就是文化)才俱有意義
3. 審美觀、價值觀、信仰、傳統和習俗=物=反應和形塑文化(文化研究),如何進入個人。
III. 研究文化/民族誌
A. 全貌觀=想要真正了解一部份,就必須同時了解其他部分
1. 將部分當作整體來看待,尋找不同部分之間的關聯,來延伸更廣泛的脈絡和架構
a) 必須有所取捨有所強調,才能進行分析與理解
b) 每一種專注特定對象的研究都指引我們往全貌觀目標前進,處於了解文化的過程
2. 人類如何建構文化架構以使得生命俱有意義(main point)
a) 文化不是具體的物,它是一種態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b) 指引一個方向來了解全貌的可能
B. 比較觀
1. 生物和文化的所有複雜性中尋找人類之間的同異性
2. 民族學=ethnology,尋找特殊表達的方式
a) 經驗的角色和限制
b) 人性就是會根據自身的經驗來進行概括和比較
3. 人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
C. 那了解何以可能?
1. 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偏見、歧視的源頭
a) 從自身經驗來看待整個世界的傾向
(1) 濡化影響經驗和生活:ex吃狗
b) 沒有人可完全沒有偏見!!
(1) 先認知此,將隱性知識轉移到顯性知識領域
2. 文化相對論->普世價值是否存在
a) 從他者的觀點、native points of view思考,尋找能動性的來源
(1) 種族滅絕,暴力的文化,如何協商道德?
b) 人類生存本身的文化知識
D. 文化作為概念工具能夠協助我們理解和改變自己的生活和所屬的工具
1. 文化是一個意義體系
2. 文化是人類所共享並經人類協商成的
3. 文化是透過濡化學習而得
4. 在實踐(日常中),文化形塑經驗、產生行為
E. 全貌觀和民族學來處理、限縮又擴張文化的有限性
1. 透過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相對論來衡量視角的普同性
IV. 民族誌作為書寫工具
A. 完全依賴民族誌以形成通則性論點
1. 因為缺乏文化細節的描述,我們很難對人類的行為或文化在人類生活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B. 馬琳諾斯基:掌握當地人的觀點,以及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了解當地人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的世界
1. 把自己對他們的評斷擱置
2. 從他們的觀點了解其文化
3. 文化的功能性質預設
a) 庫拉圈
b) 文化是一個界限分明的體系。當代並不認為
C. 民族誌基礎
1. 必須用詳實、分明的大綱形式,記錄部落組織與文化自主性,這些大綱要採用具體統計資料來呈現
2. 在框架下,填入日常生活當中難以測度的細節和行為模式。這些材料唯有和當地人密切接觸後,才可能以類似民族誌日記的形式蒐集而得。
3. 搜集民族誌陳述,個人的敘事故事、當地典型說法、民俗物件和 巫術配方,以上羅列項目可當作語言材料集成,承載著當地人心理活動的記錄。
D. 了解異國的他者
1. 扎實記錄文化與文化結構,運用田野筆記,記錄能明確傳達文化經驗的行動(action)和行為(behavior),借由正式與非正式訪談,從當地人的觀點記錄當地人的文化知識。
2. 直接接觸才有可能得到真實
V. 民族誌作為當今的一種田野方法
A. 參與觀察
1. 進入、文化衝擊、建立和諧密切關係、文化理解
a) 意義體系在身體上的交會
b) 建立rapport
2. 關鍵報導人
B. 事前準備
1. 閱讀已經完成的民族誌和其他報告
2. 審視研究可行性
3. 籌備研究計劃
4. 巧妙設計研究問題
5. 尋找經費
C. 民族誌學者必須借由記錄文化才能夠理解文化
1. 不斷的與報導人規律而持續地談話是民族誌最為重要的部分
2. 合作民族誌
D. 當代的民族誌撰寫方法
1. 闡明文化的多樣性,和釐清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縮發揮的力量
a) 民族科學,emic在地觀點如何理解邏輯,etic局外人(初步蘭島)
b) 替代性真實的存有,用來修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
2. 民族誌要讓我們在個人、群體和社會(無論身處在何種境況底下)三個層次上,更加明白自己。
a) 象徵人類學
(1) 如何透過符號來協商個人經驗
(a) 告訴自己關於自己的一切
(b) 書本和文化體系都需要被閱讀和詮釋
(2) Clifford Geertz-> 民族誌為詮釋科學而非精確科學
b) 文化批判
c) 民族誌溝通的對象
E. 我們透過學習理解他人的過程中,也學會認識自己
1. 透過認識自己來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