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 #導讀稿(上)-我的病是時間的病,而時間是沒有解藥的

LETTER FROM HAOCHUN

VITA: Life in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


Author: João Biehl


譯者:葉佳怡

台灣譯本出版商:左岸

出版日期:2019/10/02

「vita life in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的圖片搜尋結果

---

此為正在進行的讀書會的導讀稿,第一場已結束於2019.11,預計第二場會於2020.3進行。
部落格寫作者為導讀人,本身為醫學以及人類學背景。

---

作者將原本混雜在一起的日常實作及關係、各種體制發展的歷史,以及論述結構釐清。

這些因素以瘋狂、精神藥物、移民家庭,以及解組的醫療服務等類別限縮了正常,在地生產出了社會性死亡

l   背景資訊

國家(p.43):人口四分之一低於貧窮線。以收容勞動及中產階級的勞工淪落到的老人院,不穩定的營收->
公民社會的另類合作,家庭成為醫療的單位,負責透過藥物來進行檢傷,在「正義之外」進行運作。

l   原初的故事
因為腿有問題所以女兒被爸爸給了他的老闆->女兒的破碎
回家的先決條件是先去醫院->但醫院會讓我情形會惡化、我已經習慣這裡了,而我無法見到我的孩子
為何在這裡->弟弟們和妹夫帶我來到這裡,我運動才有可能走路,現在沒有辦法離開。(離開是既是身體也是)
所以人在這裡總是依賴藥物->然後就會變得不想回家,藥療化的問題的結果

l   人類學理論位置
#全新的人觀體系(p.19
->執法單位及機構「將不要的人」直接丟到這些區域
->為何在進行生命品質動員工作時,公然地允許死亡人數激增
#單一主體的人類學->單一生命史是如何訴說一個規模更大的故事
#社會過程是如何影響生物學及死亡進程的方式->身體即是戰場

l   問題意識
#這些遺棄區的建立,是如何和家庭形態的轉變以及當地的政府、醫療及經濟形態之間產生關聯。
#人是如何被困在接納與遺棄、記憶與非記憶、生存與死亡之間的狀態->卡塔麗那為何因為他的主體性而被視為不正常而被重建構為「瘋子」,而藥物在它的存在感以及他對別人俱有的價值出現改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家庭紐帶、人際關係、道德及社會責任的內涵才得以重整,何者被視為常識而不被注意。

l   回答的問題(p.25
#人的內在世界會如何在經濟重擔的影響下被重塑?
#藥物作為道德技術的國/家內角色?
#是哪種「常識」把這些不健全、沒生產力且死不足惜的個體歸為一類?

I.      : 死一般地活著:外表死了(全部是身體一樣的社會),內裡活著
A.    「在我看來,大家都已經忘了我」-人觀瓦解
1.     生命療養院: 五旬節教派-原先收容毒癮以及酒癮等,家庭生活及醫療照護系統排除在外的人們,在「全是身體」的社會。
2.     被拋棄的常識(/心靈/藥物)是如何建立的->已不費心解讀他們的話語及行動中的意義
B.    人型廢墟的構成(p.58)-社會精神病-正常的秩序
1.     她的移民家庭刻苦地配合進步而終至分崩離析
2.     醫療實作的自動化運作(automatism):誤診/過度用藥/精神病/基因
a.    沒有進入到疾病角色
3.     處理情感崩潰逐漸增加的藥療化現象
a.    家庭做為檢傷單位,個體不按照醫療及可拋棄
4.     生命療養院作為一個死亡腳本艱困的政治真相
a.    免費發送藥物,資金砍半、治療個體化、去中心化
C.     此書的寫作方式-民族誌學者和詮釋者
1.     發現的邏輯/意義效價
2.     納入自身的倫理立場-驗證一個生命被逐出家庭及社會各種源頭,並想在不將此個體及其主體性拋下在腦後的前提下,去描繪一個特定地區的密度。
3.     一個人受苦痛折磨、出現生理問題、以及在技術及政治被重鑄了存活的意義,賦予心理狀態的型貌
a.    Ex-human
II.    Vita 生命
A.    社會遺棄區-垂死的氣味以及無獨處的地方
1.     為了獲得食物比需要說上帝的證言
a.    訪客大多為信徒而為教派的志工
b.    機構附近的小村-非正式經濟-透過電台來進行募款
c.     道德譴責
2.     「我被閹割了」-身體性的想像加上社會心理的痛苦,銘刻在生理個體上的社會性存在是如何死亡的
3.     「人類」-社會批准的垂死狀態,身體面對經濟和生物醫學上的不平等問題(p.63)
a.    人類透過醫療及社會實踐架構出來的動物性(p.65)
1.     哪些適合生存?出錯的想像有了隔閡,他者之死無法在被系統化的表述而產生語言的斷裂,被使用先於被確立
2.     人是透過一種「人」的工具性概念在運作(p.66)-在人性本質空缺的時候受到如何能算做人-被科學、醫療、法律交分級政治和道德結構p的支配
4.     規訓的監禁地點正在瓦解,包括傳統結構下的家庭及精神設施,社會透過市場來進行運作
a.    透過把被棄者當成「動物」,從原因的同情照護義務中解放,而在等死的地方擁有了不一樣的人觀
b.    物質成為了外在人觀的連續性殘餘
1.     攝影:該如何讓人們看清摧毀掉一個人的現實?
c.     單一目標的編碼結構,唯一剩下的人是管理者
1.     個體已經變成了複體
B.    巴西-建構院民「不存在」的每日實踐: 社會性的誕生
1.     福利系統建構邏輯-公民權在勞工中產階級是一市場力量給予,邊緣貧窮者等非公民-只能取得最低形式的社會救助和慈善資源
a.    消失的中產階級,道德保衛者以及印不主義政治的瓦解
2.     健康服務的普及性VS醫療權威主義、財政樽節現實
3.     精神疾病去機構化(p.75),以社區及家庭的在地網路取代,實質上和新自由主義化的進程合拍,被趕出去卻沒有資金->沒人照護
a.    失業的健康專業人士開始設立照護中心_老人、精神病患、殘疾人士
1.     70%私下經營的老人之家
b.    院民的被棄發生於家庭與公共場所內,透過醫療以及非干預政策而成為事實,而任人死去(p.76)
4.     家庭成為更政治化的場所,必須要處理沒有明確價值、無法生存及成功的多餘身體
5.     唯一被納入新興社會及醫療秩序的方法就是透過公開展現垂死的狀態
a.    透過標籤中重新打造他們垂死的原因,並且承擔責任,而缺乏脈絡以擺脫舊有的人觀。
C.     公民身分_普遍缺乏法律文件及記憶
1.     食物、工作和住屋,他們是有用的、他們是重要的、他們必須拯救自己
a.    被棄者除了死亡之外無法期待
b.    模式都一樣,個體的作為導致了他們被遺棄的結局
D.    非「促進健康」機構的策略性價值-公用事業體
1.     規避法規而認定死亡認定
2.     檢傷的在地化P.95(回去找原文)
a.    人或動物的界線是經由協商而來
3.     公民身份概念依賴者照顧被棄者:透過幫助他們來幫助自己,維持一種動物的樣子讓有救的人類用以建構自我
III.  卡塔莉娜及她的字母
A.    心智生命
1.     字典_因為我不需要為此做任何事,完全不需要
2.     從內在型塑她
B.    身體組成的社會
1.     就像是我得忘掉我的某個面向。有智慧的那個面向。他們不願意對話,疾病的科學已被遺忘。->全新的家庭動態、經濟壓力,以及她所受的藥物治療,與他人(他者)的身體享樂很重要
C.     不平等
1.     「所謂的公民,已經成為了尋求服務的人。」,正義之外
D.    前人類(p.119) 只根據前後脈絡指稱曾占據某身分位置或職位的人
1.     生命療養院的瘋子並沒有不停改變他們的說詞,只有照護者會反覆堅稱他們是在胡言亂語。
a.    避世的證據、背棄者試圖抓住真實
b.    試圖重新進入那個世界卻失敗的事實
1.     語言的能動性
E.     屋子及動物
1.     分開身體,父親以及前夫的外遇家庭
2.     「他也不是因為我生病才離開我……我的病一點都不困擾他」(p.131
a.    病人身份vs社會遺棄->同時意識也同時否定事實
b.    醫師將丈夫去建立新家庭的決定變成客觀事實
3.     變「瘋」,社會角色的消亡
a.    無法客觀地意識到這些人早已在設計她,在言語上無法直說
4.     動物的身體性
a.    被遺棄者的幻覺﷽﷽﷽﷽﷽﷽﷽﷽﷽﷽﷽﷽﷽﷽﷽﷽﷽家庭,以及姐組﷽﷽﷽﷽﷽「面對困境」、「掌握確定性」(p.132
b.    「生產力」、「我要賣掉你」
c.     「我沒有要求一你一根手指」
5.     愛是被遺棄者的幻覺
a.    「如果我不把字母打開,我的頭會爆炸」(p.138
1.     名詞的串聯接連意義:宗教、藥物、錢和身體
b.    她在他者的身體中尋找愛,卻又落得破碎又欲望過剩的下場
1.     精液=男人,愛=性=兩者的關聯
2.     「我們不知道活著代表什麼意思,只知道以下的事實:身體能夠得其樂」拉岡
3.     去感受愛,孤獨的愛,在孤獨中跟隨渴望,愛是被棄者的幻覺
6.     社會性精神病
a.    克洛維斯-管理藥房的前院民-卡塔麗那的男人-醫師、藥師、護理師即照顧者的角色
1.     「藥學字典」使他足以管理生命療養院的知識。
2.     「精神科醫師為我們開藥,如果藥不管用,我就改變劑量,或是嘗試不同的藥物搭配」->
3.     我能理解這裡不人道的種種條件,我能融入其中,能在這裡再次找到自我->為了要拿到我的社會保險津貼
b.    奧斯卡-統籌醫療站的志工-支離破碎的人
1.     沒有人必須為他們(院民)的苦痛負責,「不然呢。這是社會造成的結果:這些人沒有生產力,也不會投票」
c.     當沒人在談精神病患,正因為市場上的精神藥物浮濫,這群服藥的「生物」越來越被家庭、鄰里及生命療養院架構成為心智失常的一群人
1.     以全新模式被結合起來的親族關係、公共機構、精神醫療,以及用藥方式,就算沒有讓人產生精神病,卻人為他們的經驗賦予了特定的形貌及價值判斷,導致他們像是得了精神病,並借此重新鑄造了互為主體性,也中介領想了背棄處境的方生
2.     我並不是說精神疾病不是真實的疾病,又或者精神藥學無法為受苦者帶來潛在的好處。我只是想要強調,民族誌可以幫助我們在討論歸屬感、能動性及照護的不同迴路及奮鬥時,重置精神必理學並重新思考。
3.     藥物成為社會性工具的過程進行評估的過程。在這些家庭及醫療機構的交互作用下,藥物取代了缺失的社會來連結。此外,藥物也讓這樣的缺失變得難以逆轉,並將社會拋棄多餘個體的行為合理化。(p.148
d.    時間的病
1.     在藥療化的背棄處境下,卡塔麗那讓自己的身體臣服於那名男子「我要對耶穌、婦產科醫生、小兒科醫生、藥師、按摩師、精神科醫師,和護理師,獻上我的愛」
e.    上帝、性愛及能動性(好喜歡這標題)
1.     「一個真的女人」
2.     因為他的緣故,我忘掉了我的一個面向,有智慧的那個面向,疾病的科學如果我們不去細究,身體就會變糟。

熱門文章